长篇历史小说《雪域天妃:尺尊公主传奇》
第五卷 雪域梵音与文明交融
第六章:学堂炊烟与等级裂痕
重建后的纺织作坊比之前扩大了一倍,新搭的木梁还带着松脂的清香,二十架新织机整齐地排列在屋内,阳光透过新糊的窗户纸,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达娃和梅朵正蹲在角落,小心翼翼地整理着新到的羊毛——这些羊毛是用尚论芒赞捐出的财富买的,比之前的更细软,捻出来的线也更顺滑。
“你看这羊毛,摸起来跟云朵似的。”达娃把羊毛贴在脸颊上,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以前我只在贵族家的地毯上见过这么好的羊毛,没想到现在我们也能用来织布了。”
梅朵手里拿着一把木梳,仔细地梳理着羊毛里的杂质,嘴里哼着藏族的小调:“等我织出最好的毯子,就给阿妈做一件新藏袍,再给阿爸买一壶青稞酒。对了,达娃,你不是说要给你阿弟买新衣服吗?这下能买最好的氆氇了。”
两人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走了进来。今日尺尊公主穿了一件素色的氆氇长袍,腰间系着一条简单的牛皮腰带,头上没有戴任何首饰,看起来比平时多了几分亲和。
“姑娘们,新织机用得还顺手吗?”尺尊公主走到织机前,轻轻抚摸着光滑的木梭,“若是有哪里不合适,就跟我说,我们再找人修改。”
达娃连忙起身,有些局促地说:“公主,织机很好用,比之前的老织机快多了。我们昨天试了试,一天能多织半匹布呢。”
文成公主笑着说:“这就好。我还担心新织机你们用不习惯,看来是我多虑了。对了,学堂的事你们听说了吗?再过几天,大昭寺旁边的学堂就要开课了,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能去读书识字,还管一顿午饭呢。”
“真的吗?”梅朵眼睛一亮,手里的木梳都掉在了地上,“我们也能去读书?贵族家的小姐才能读书吧,我们这些贫民家的孩子,也能去吗?”
“当然能。”尺尊公主蹲下身,捡起地上的木梳,递给梅朵,“在学堂里,没有贵族和贫民的区别,大家都是学生。你们要是想读书,白天可以来学堂上课,晚上再回来织布,两不误。”
达娃和梅朵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激动和不敢置信。她们从小就听人说,读书是贵族的专利,贫民家的孩子,能认识自己的名字就不错了,哪里敢奢望能去学堂上课。
“公主,我……我能让我阿弟去读书吗?”达娃犹豫着问道,“我阿弟很聪明,就是没机会读书,他经常拿着树枝在地上画,说想认识那些奇怪的符号。”
“当然可以。”尺尊公主点点头,“只要是愿意读书的孩子,都能去。你要是有空,也可以去听听,多认识几个字,以后记账、看布料的订单,都用得上。”
达娃用力点了点头,眼泪都快流出来了:“谢谢公主!谢谢公主!我阿弟要是知道了,肯定会高兴得睡不着觉!”
作坊里的其他姑娘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着学堂的事。有的想让自己的弟弟妹妹去读书,有的想自己去学认字,还有的担心自己年纪大了,学不会。尺尊公主一一耐心解答,告诉她们,不管多大年纪,只要愿意学,学堂都欢迎。
离开纺织作坊后,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去了学堂的工地。学堂就建在大昭寺西侧的一片空地上,原本是贵族用来堆放杂物的地方,松赞干布下令把杂物清理掉,在这里建了三间土坯房,一间做教室,一间做书房,还有一间做老师的住处。
工人们正在给屋顶铺茅草,几个工匠拿着尺子,在墙上测量着,准备画上黑板。文成公主从随身的包袱里拿出几本书,递给负责建学堂的工匠:“这是大唐的启蒙课本,你们按照书上的字,在黑板上刻出凹槽,这样老师写字的时候,粉笔不容易打滑。”
工匠接过书,小心翼翼地翻开,看着上面工整的汉字,有些为难地说:“公主,我们不认识汉字啊,怎么刻呢?”
文成公主笑着说:“没关系,我已经让人把汉字翻译成了藏文,写在了纸上,你们照着刻就行。等学堂开课了,我会让大唐来的老师,教你们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和藏文。”
尺尊公主看着忙碌的工匠,又看了看远处大昭寺的鎏金屋顶,心中忽然生出一种莫名的感慨。曾经,大昭寺是她心中佛法传播的象征,可现在,她觉得这简陋的学堂,比大昭寺更能改变吐蕃的未来。佛法能净化人的心灵,可知识,才能真正改变人的命运。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工地门口,是卓玛。她手里提着一个布包,快步走到尺尊公主面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公主,我听说您在这里建学堂,就想着给您和工匠们送些吃的。”
卓玛打开布包,里面是几个青稞饼和一壶酥油茶。她把青稞饼递给工匠们,又给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各递了一个:“公主,这是我阿妈早上刚做的,还热着呢。”
尺尊公主接过青稞饼,咬了一口,青稞的香味在嘴里散开,比宫殿里的点心还要香甜。她看着卓玛,问道:“卓玛,你想不想去学堂读书?”
卓玛愣了愣,随即摇了摇头,脸上露出几分自卑:“公主,我……我已经十八岁了,早就过了读书的年纪,而且我还要照顾阿爸阿妈和弟弟,没时间去读书。”
“十八岁怎么了?”尺尊公主说,“我在尼泊尔的时候,有位老师都六十岁了,还在学习佛法呢。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有的。你要是想去,我可以跟老师说,让你晚上来上课,这样既不耽误你照顾家人,也能学知识。”
卓玛看着尺尊公主真诚的眼神,心中有些动摇。她从小就羡慕那些能读书识字的贵族小姐,要是自己也能认识字,就能给远方的亲戚写信,也能看懂作坊里的订单,不用再麻烦别人。
“我……我再想想吧。”卓玛小声说,“我怕我学不会,也怕阿爸阿妈不同意。”
“没关系,你慢慢想。”尺尊公主笑着说,“学堂的门,永远为你敞开。”
几天后,学堂正式开课了。一大早,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就来到了学堂,只见门口已经围满了孩子和家长。孩子们大多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脸上带着好奇和紧张,家长们则不停地叮嘱着孩子,要好好读书,不要调皮。
负责教书的是两位大唐来的老师,一位姓王,一位姓李。王老师负责教汉字和算术,李老师负责教藏文和吐蕃的历史。上课铃响后,孩子们排着队走进教室,找位置坐了下来。教室里的桌椅都是新做的,虽然简单,却很结实。黑板上刻着工整的藏文和汉字,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孩子们的脸上,显得格外温暖。
王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人”字,然后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个汉字,这个字念‘人’。不管是贵族还是贫民,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我们都是‘人’,都有追求幸福和知识的权利。”
孩子们跟着王老师念:“人——”声音虽然稚嫩,却很整齐。
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站在窗外,看着教室里的景象,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文成公主轻声说:“真希望这些孩子,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吐蕃的未来。”
尺尊公主点了点头:“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吐蕃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坐在学堂里读书,再也没有贵族和贫民的区别。”
可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传来,打破了学堂的宁静。只见几个贵族骑着马,带着家仆,来到了学堂门口。为首的贵族是尚论芒赞的儿子尚论巴,他穿着华丽的藏袍,腰间佩着宝剑,脸上带着傲慢的神情。
尚论巴勒住马,居高临下地看着学堂门口的贫民,厉声说道:“哪里来的野孩子,竟敢在这里读书?这学堂是给贵族家的孩子建的,你们这些贫民家的小崽子,也配在这里读书?”
家长们听到这话,都吓得往后退了退,孩子们也停下了读书声,害怕地看着尚论巴。王老师和李老师从教室里走出来,王老师对着尚论巴拱了拱手,说道:“这位公子,学堂是赞普下令修建的,不管是贵族还是贫民的孩子,都能来读书,还请公子不要在这里闹事。”
“赞普下令又怎么样?”尚论巴冷笑一声,“我父亲是尚论芒赞,是吐蕃的重臣,就算是赞普,也要给我父亲几分面子。你们这些大唐来的教书匠,也敢管我的事?来人啊,把这些野孩子都赶出去,把学堂里的桌椅都砸了!”
家仆们听到命令,纷纷上前,开始驱赶孩子们。一个小男孩不肯走,被家仆推搡在地,哭了起来。他的母亲扑上去,想要保护孩子,却被家仆一脚踹开。
尺尊公主见状,怒火中烧,快步走到尚论巴面前,厉声说道:“尚论巴,你好大的胆子!竟敢在学堂门口闹事,还敢违抗赞普的命令!”
尚论巴看到尺尊公主,脸上的傲慢收敛了几分,但还是不服气地说:“公主,这些贫民家的孩子,根本不配读书。他们生来就是伺候贵族的,就算读了书,也成不了气候。您要是把学堂给他们用,就是浪费资源!”
“浪费资源?”尺尊公主气得浑身发抖,“你知不知道,这些孩子里,有多少人因为没有钱,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有多少人因为不识字,被贵族欺骗、剥削?赞普修建学堂,就是为了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有机会读书,都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你却在这里仗势欺人,你对得起赞普的信任吗?对得起吐蕃的百姓吗?”
尚论巴被尺尊公主问得哑口无言,可他还是不肯认错,说道:“公主,我只是实话实说。贫民和贵族,本来就不一样。贵族天生就该享受荣华富贵,贫民天生就该受苦受累。这是吐蕃的规矩,谁也改变不了!”
“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文成公主也走了过来,语气严肃地说,“尚论巴,你若是再敢在这里闹事,我们就只能把你抓起来,交给赞普处置。到时候,就算你父亲求情,也救不了你!”
尚论巴看着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周围愤怒的贫民,心中有些害怕。他知道,若是真的闹到赞普那里,自己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他冷哼一声,说道:“今天看在两位公主的面子上,我就不跟你们计较了。但我警告你们,若是再让这些贫民家的孩子来学堂读书,我绝不会善罢甘休!”
说完,尚论巴带着家仆,骑马离开了。
贫民们围了上来,纷纷向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道谢。那个被推倒的小男孩,拉着母亲的手,走到尺尊公主面前,怯生生地说:“公主,我还能来读书吗?”
尺尊公主蹲下身,摸了摸小男孩的头,温柔地说:“当然能。谁敢不让你读书,我就找谁算账。你放心,只要有我在,学堂就永远为你们敞开。”
小男孩用力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回到宫殿后,尺尊公主把尚论巴闹事的事告诉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听后,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将尚论巴禁足在家,不许他再出门闹事。同时,松赞干布还下了一道命令,凡是敢阻挠贫民孩子读书的贵族,一律严惩不贷。
虽然尚论巴被禁足了,但尺尊公主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贵族们对贫民的歧视,对等级制度的维护,已经根深蒂固,不是一道命令就能改变的。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在等着她。
这天晚上,尺尊公主正在房间里看书,卓玛端着一碗酥油茶走了进来。她把酥油茶放在桌上,犹豫了很久,才小声说:“公主,我……我想好了,我想去学堂读书。”
尺尊公主抬起头,惊喜地说:“真的吗?太好了!你不用担心,我会跟老师说,让你晚上来上课,不会耽误你照顾家人的。”
卓玛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坚定的笑容:“公主,谢谢你。我想好了,我要好好读书,认识更多的字,以后不仅能帮家里记账,还能帮作坊里的姑娘们看订单。我不想一辈子都只是个伺候人的侍女,我想靠自己的本事,过上好日子。”
尺尊公主看着卓玛,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卓玛的改变,只是一个开始。随着学堂的开办,纺织作坊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贫民会意识到,知识和劳动,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她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下去,为这些渴望改变的人,撑起一片天。
几天后,卓玛开始晚上去学堂上课。她很聪明,学得很快,没过多久,就认识了很多字,还能简单地写一些句子。她把学到的知识,都用在了生活和工作中——她帮家里记了账,再也不用担心阿爸阿妈算错账;她帮作坊里的姑娘们看订单,再也不用麻烦别人。姑娘们都很羡慕卓玛,也纷纷报名,晚上去学堂上课。
学堂里的学生越来越多,不仅有孩子,还有很多成年人。王老师和李老师虽然累,但看到大家学习的热情,也很开心。他们不仅教大家读书识字,还教大家一些实用的知识,比如种植、养殖、纺织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贫民区的生活渐渐有了改善。孩子们能读书了,姑娘们能通过织布挣钱了,大人们也能学到新的技能,找到更多的活干。贫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对未来的希望也多了。
可尺尊公主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贵族与贫民之间的矛盾,吐蕃根深蒂固的等级制度,还有苯教的反扑,都还没有彻底解决。未来的路,还很长,很艰难。但她不会放弃,因为她知道,她的背后,有无数渴望改变的百姓,有文成公主的支持,还有松赞干布对吐蕃未来的期盼。她会带着这份信念,一直走下去,直到吐蕃的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平等、幸福的生活。
接下来的日子里,尺尊公主一边忙着学堂和纺织作坊的事,一边还要应对贵族的抵制和苯教的谣言。她知道,自己不能退缩,必须勇敢地面对所有的挑战。而她也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她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吐蕃——一个没有等级歧视,没有贫富差距,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的吐蕃。
我可以帮你进一步丰富下一章中贵族抵制的具体手段,比如他们暗中破坏学堂教具、散布“读书无用”的谣言等情节,让冲突更具张力,你需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