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好莱坞无疑是全球电影行业中极负影响力的符号之一。作为长期以来的电影制作中心,好莱坞常常被视为美国电影产业的代名词,亦是该国娱乐产业的门面,其电影占全球票房市场的份额曾一度超过九成。然而,近年来美国电影业饱受内容创新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院线收入减少以及流媒体分流观众等问题的困扰,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断下降,产业外迁严重。好莱坞电影的全球票房占比也在十年间下跌16个百分点。好莱坞怎么走到今天的处境?其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与挑战?好莱坞的重振之路前景几何?《环球时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调查。
结构性衰退绝非偶然
“日经中文网”近日援引美国数据调查网站“The Numbers”的统计数据报道称,美国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电影市场中的份额近年来不断下滑。数据显示,2024年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票房市场的份额降至69.5%。2009至2010年这一数字曾超过90%,2014年也高达85.6%,但该比例在过去10年间足足下降了16个百分点。
在好莱坞电影逐渐“走下神坛”的同时,中国电影的市场份额从2014年的5.5%升至2024年的16.5%。包括印度、日本在内其他国家的电影产业也在不断扩大影响力。报道注意到,在曾经以进口西方电影为主的日本,2024年国内票房前十中,已经没有一部欧美真人电影进入,这是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
这一份额下降的背后,是美国好莱坞电影产业所面临的多重困境。在美国影视剧行业工作多年的张女士向《环球时报》记者分享了她对近年好莱坞变化的感受。在她看来,当下好莱坞整体制作环境和之前差不多,但项目数量大幅减少。同时,流媒体等新兴行业也对传统制作行业带来冲击,“我们业内明显感到,近些年奈飞(Netflix)、迪士尼+(Disney+)、亚马逊Prime视频(Amazon Prime)等流媒体平台吸引了大量观众和内容创作者,改变了观影习惯。”此外,美国电影在内容上也出现了饱和与质量下滑的趋势,高速生产的内容导致创意枯竭,观众逐渐失去兴趣。她补充道,美国电影行业的劳资纠纷问题也难以忽视,编剧、演员多次发起罢工。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聪悦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的电影业走向结构性衰退绝非单独事件触发或短期局面,事实上从上世纪90年代美国电影业黄金期内依赖高风险、高成本、低创新的制作逻辑,市场对中小型原创影片的容忍度降低,整个系统仅围绕“大IP+全球市场”这种单一模式构建产业链的发展路径便已经为其行业安全系数下降,乃至衰退埋下了伏笔。加上流媒体等技术与平台变革的冲击,特别是政治正确与文化争议让许多作品“左右失据”,创作者陷入两难境地,最终导致美国电影业走向衰退。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好莱坞部分人士之间存在相互敌意,但其将好莱坞称作是一个“麻烦的地方”,概括了目前好莱坞娱乐业许多人的感受。多年来,由于好莱坞以外的许多地区提供的激励措施,电影制作一直在迁出好莱坞。2023年演员罢工发生后,在洛杉矶以外地区拍摄影片的趋势加速。那次罢工使制作停滞了6个月。而预期的反弹并未实现,这让一些人担心洛杉矶电影业注定会遭遇与底特律汽车业相同的命运。电影公司的高管们表示,人们仍然强烈希望在好莱坞拍摄,但他们抱怨费用高昂,尤其是在罢工之后。与此同时,在洛杉矶拍摄取得许可的流程非常繁琐。
谁在承接好莱坞的电影产业
王聪悦介绍说,由于压低制作成本、利用不同国家税收与补贴政策、发挥各地技术与专业能力优势、取材多地场景和自然资源等电影制作和拍摄需要,现在的全球电影制作产业链,已经高度全球化、分布化、协作化,不再是某个国家可以单独完成所有环节的行业。即使是好莱坞这样的超级影视中心,也依赖世界各地的协作与外包,产业链的“碎片化协作”已成常态。多年来,好莱坞企业为了控制成本,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和降低劳动力成本,纷纷将部分影视制作转移到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及东欧国家。
《指环王》位于新西兰的取景地“霍比屯”。(视觉中国)
英国近十多年承接了大量好莱坞影片的制作,包括《哈利·波特》系列,《美国队长》《夺宝奇兵5》《芭比》以及迪士尼的《白雪公主》真人版都在英国制作,漫威下一部重头戏《复仇者联盟5》也已启动在伦敦的拍摄。去年英国通过承诺退税补贴,吸收了好莱坞总计高达13.7亿英镑的投资,平均一部好莱坞大片能从中省下约1亿美元成本。
离好莱坞更近的加拿大温哥华也是好莱坞业务外迁的重要目的地。加拿大导演工会全国导演分会主席扎克·利波夫斯基表示,在温哥华拍摄的影视作品中,90%的版权归美国公司所有。由于片场租金不到洛杉矶的一半,交通也方便,像“动物逻辑”这类好莱坞动画工作室干脆直接搬到温哥华办公。此外还有《阿凡达3》在新西兰制作;《疾速追杀外传:芭蕾杀姬》在捷克拍摄;一些低成本动作片也更愿意前往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进行拍摄制作。
为外国电影提供制作服务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电影业的重要部分,两国与好莱坞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联系。根据澳大利亚电影局的统计,2023年—2024年,澳大利亚在影视制作上共投入17亿澳元(1澳元约合4.6元人民币),其中7.67亿澳元都用于为国际影视作品提供制作服务。
著名好莱坞电影《指环王》此前在新西兰取景,位于该国怀卡托大区的“霍比屯”成为影视剧制作跨国合作的典型案例。仅围绕《指环王》一部电影,《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就在新西兰各地旅游期间参观了多个旅游景点和特色展览,例如,位于首都惠灵顿的《指环王》道具和后期制作者维塔工作室、在奥克兰天空塔举办的“《指环王》电影特效与道具”展览、徒步行走在北岛中部的鲁阿佩胡雪山步道——欣赏《指环王》中“魔多山”的取景地等等。
“事实上,现代电影制作早已全球化,整个产业链从前期剧本开发、拍摄、后期制作再到发行,都涉及国际化合作。”张女士对记者表示,“从产业链来看,前期剧本开发环节,现在是在全球范围内选择编剧、剧本;融资也是国际投资,许多作品涉及全球选角;拍摄方面,会根据成本和景观需求在多个国家拍摄;后期制作,像剪辑、特效、配音等可能在不同国家的工作室完成,如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发行方面,全球各地的院线和流媒体平台同步或分阶段发行。”
好莱坞的重振之路仍然漫长
美国文化娱乐媒体《Variety》杂志网站12日报道称,戛纳电影节主席蒂埃里·弗雷莫在周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注意到,新冠疫情之后,美国电影在全球市场的数量减少,而各国本土(非美国)电影反而更成功。”英国《卫报》报道称,据负责洛杉矶市和县电影许可的非营利组织FilmLA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各类影视制作同比均出现下滑。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梁怀新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电影行业同其他领域一样,全球化生产的趋势不可逆转,美国在场地、造景、技术等领域的高人工成本决定了在这些环节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比较劣势”。
梁怀新进一步解释道,美国电影业的问题其实和今天美国面临的很多问题都类似,核心在于其传统运营方式虽然依靠美国的全球实力依然有较高的营收,但是其创新已严重滞后,难以产生持续增量。具体到电影行业,近年,在疫情、流媒体、经济形势等多重影响下,电影行业增长乏力,加之美国自身电影行业坐吃原有大IP,其自身的创新略显不足,导致在整体低迷的电影行业中,美国电影产业的窘迫态势更加明显。
“日经中文网”在报道中分析称,部分资本的撤离使好莱坞的资金压力加大,导致许多电影公司不得不缩减预算,业内人士表示,大家都倾向于制作更有票房保障的电影。
与此同时,新技术带来的影响正在从内部撕裂好莱坞。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称,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对电影行业的未来带来的影响目前在电影行业内仍然是个饱受争议的话题,“当前好莱坞内的许多人仍然对人工智能给他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感到恐惧。”今年3月,在迪士尼角色配音办公室外,数十名演员举行抗议活动,反对电子游戏公司拒绝就人工智能在电子游戏中的使用达成协议。
张女士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想要重振美国电影业,核心问题是内容上的创新以及应对流媒体等新技术的竞争。
据《卫报》报道,目前加州正在推进影视制作的税收抵免政策,以保持和国际竞争对手相比的竞争力。但此举也受到一些警告,称其相当于给富有的制片厂老板提供了企业福利。业内人士称,拯救该行业的行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想要重振好莱坞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