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国家“发钱”养娃!8月底前可申领
责任编辑:南亚网视
发布时间:2025-07-31 12:56

 

南亚网视加德满都7月31日讯 据《环球时报》报道,2025年7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为中国家庭送来了一份沉甸甸的“大礼”。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公布,标志着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生政策正式启航。方案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还是三孩,每个家庭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孩子年满3周岁。这一政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

d39e3a670b265b3b210618280d3e1170u1

覆盖一孩,普惠千家:政策背后的深远考量

此次育儿补贴制度最引人注目的突破,在于其前所未有的广度与公平性——将一孩家庭全面纳入补贴范围。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长王海东在发布会上对此作出权威解读,此举基于两大核心考量。

其一,数据支撑的全面覆盖。王海东司长指出,我国每年的出生人口中,一半以上是一孩。将一孩纳入补贴体系,意味着政策能够精准触达育儿家庭的主体,实现“应补尽补”,让政策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新生儿的家庭。这打破了以往部分地方政策中“只奖多、不奖少”的局限,从根本上体现了政策的公平性。

其二,尊重生育规律的科学设计。生育,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人生大事,一孩更是家庭生育的起点与基石。王海东强调,给予一孩家庭补贴,是在家庭生育的“关键窗口期”伸出援手,旨在改善初次生育的体验,有效缓解新手父母的焦虑与经济压力。这份“及时雨”式的支持,不仅能减轻家庭的当期负担,更能通过优化初次生育体验,为家庭的再生育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在源头上提振社会整体的生育意愿。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郭燕红指出,育儿补贴并非孤立的政策,而是我国日益完善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它与延长产假、设立父母育儿假、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等措施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生育支持网络,真正将“鼓励生育”从口号转变为切实可感的民生福祉。

指尖申领,高效便捷:育儿补贴精准触达百姓

一项好的民生政策,不仅要“立得住”,更要“落得实”。面对涉及数亿人的庞大补贴体系,如何确保资金安全、高效、精准地发放到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家庭手中,是政策成功的关键。发布会上,有关部门负责人详细描绘了一幅“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便民图景。

申领时间表已定,8月底全面开放。 根据工作计划,全国统一的育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已完成建设并进入全流程测试阶段。各地将于8月下旬陆续开启申领通道,并确保在8月31日前全面开放,为家庭预留出充足的准备时间。

申领渠道多元化,线上线下齐发力。 为最大限度方便群众,政策构建了“一主多辅”的申领矩阵。线上,依托各地省级政务服务平台设立专区,并同步在支付宝、微信等国民级第三方平台开通入口,实现“手机在手,补贴到手”的“不出门、随手点、轻松办”模式。对于不熟悉智能设备的特殊群体,政策保留了线下办理渠道,可前往婴幼儿户籍地的乡镇、街道进行人工办理,确保服务无死角。

申领材料极简化,数据共享破壁垒。“最大限度精简申领材料”是本次政策设计的核心原则之一。通过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育儿补贴管理系统已与公安、民政、人社等部门实现大数据比对校核。这意味着,家庭在申领时,只需提供婴幼儿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簿等核心材料,无需再为开具各类证明而奔波,真正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零跑腿”的政务服务新境界。

中央兜底,政策协同: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坚实保障

一项长期性、普惠性的民生政策,其可持续性离不开强大的财政支持和科学的制度设计。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司长郭阳的介绍,为这项政策的“钱袋子”和“生命力”注入了强心剂。

财政投入“真金白银”,中央承担主责。郭阳司长明确表示,中央财政已设立“育儿补贴补助资金”项目,今年初步安排预算约900亿元。对于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补贴所需资金,中央财政将承担约90%的比例。这一“中央挑大梁”的财政分担机制,有效减轻了地方财政压力,确保了国家基础标准的统一和政策的可持续性,彰显了中央政府推动此项重大民生工程的坚定决心。

“政策组合拳”发力,减负效果倍增。育儿补贴的“真金白银”只是开始。方案还明确规定,所发放的补贴将免征个人所得税;在认定低保、特困等救助对象时,这笔补贴不计入家庭收入。这相当于为补贴资金上了“双保险”,确保其精准用于养育孩子,同时不会影响家庭享受其他社会保障。此外,国家此前已出台的每孩每月2000元婴幼儿照护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将与育儿补贴形成合力,从税收减免和直接补贴两个维度,为家庭提供全方位的减负支持。

展望未来,随着育儿补贴这一“重磅炸弹”的落地,其涟漪效应将深远影响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将直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更将释放强烈的政策信号,传递国家支持生育的坚定态度,从而提振社会信心,优化人口结构,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一个更加温暖、更具包容性、真正“生得起、养得好”的生育友好型社会,正走向现实。(完)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