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南亚网视(尼泊尔)
长篇历史小说连载《雪域天妃:尺尊公主传奇》第二卷 第四章 双生的灯火
责任编辑:南亚网络电视
作者:雪域博雅
发布时间:2025-08-16 16:35

 

1755318510951

长篇历史小说连载《雪域天妃:尺尊公主传奇》第二卷第四章 双生的灯火

木盒里的图纸在晨光中泛着陈旧的光泽,最底下一卷却异常崭新,边缘还沾着未干的墨痕。文成公主展开一看,上面画着座奇特的建筑:底座是吐蕃的石砌碉楼,墙体嵌着汉地的琉璃窗,飞檐上蹲踞着迦舍末罗的九头蛇雕塑,而屋顶的藻井图案,竟是用青稞穗编织的纹样。

“这是……”达瓦的指尖点在图纸中央,那里画着两盏并立的灯,一盏是汉地的宫灯,一盏是尼婆罗的酥油灯,灯芯处都标着个小小的“合”字。

阿罗撼突然跪地,从怀中掏出块褪色的帛布,上面是尺尊的笔迹,用汉、梵、藏三种文字写着同一句话:“待双灯同燃,便是万工齐聚之时。”他抬头时,眼角的皱纹里凝着泪光,“王后说,这建筑要叫‘汇工阁’,让所有工匠在这里把技艺融成一团火。”

老玉匠忽然注意到木盒内侧的暗格,里面藏着枚青铜钥匙,匙柄是两只交颈的孔雀造型。“这钥匙能开哪儿?”他转动钥匙,孔雀的尾羽竟能灵活开合,露出匙杆上刻的小字:“金顶之下,法轮之侧。”

三人立刻赶往大昭寺金顶。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的法轮底座果然有个锁孔,钥匙插入时,底座缓缓转开,露出个暗窖。里面没有金银,只有两捆用油布包裹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两盏灯的骨架,一盏雕着缠枝莲(汉地纹样),一盏刻着卷草纹(尼婆罗纹样),灯座都预留了凹槽,恰好能嵌入那枚血玉髓。

“原来血玉髓是灯芯。”文成公主将玉髓放入凹槽,红丝在玉内轻轻搏动,像两盏灯共用的心跳。她忽然想起父亲密信里的最后一句:“长安的织工已启程,带了能染出‘孔雀蓝’的靛草。”

消息传到达瓦耳中时,她正在教吐蕃少女纺尼婆罗的羊绒。有个名叫梅朵的姑娘突然红了脸,从怀里掏出片染成靛蓝色的纱线:“这是三日前,一个汉地商人留给我的,说三月初十,让我带着会纺线的姐妹去汇工阁。”

三月初十那天,逻些城的工匠们像被无形的线牵引着,陆续走向图纸上标注的汇工阁地址。汉地的木匠带着榫卯结构的模型,吐蕃的石匠扛着刻好的经板,尼婆罗的玉雕师捧着未完成的玉佛——达瓦数了数,竟有上百人,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件信物,与青铜匣里的图纸能对应上。

老玉匠站在临时搭起的高台上,举起那盏汉地宫灯。血玉髓在灯座里发出红光,将缠枝莲的影子投在墙上,变成游动的红蛇(迦舍末罗图腾)。阿罗撼点燃另一盏酥油灯,卷草纹的影子与红蛇交缠,竟在地上织出幅完整的唐卡,画着两尊佛像并肩而立,脚下是生长的青稞。

文成公主看着这幕,突然解开腰间的玉带,将上面镶嵌的绿松石拆下来,分给在场的每个工匠:“汉地的玉、尼婆罗的金、吐蕃的石,本就该长在一起。”她话音刚落,天空突然飘起细雨,落在灯焰上却没熄灭,反而让血玉髓的红丝更加明亮,像无数条血脉在灯间流动。

梅朵和几个吐蕃少女突然唱起歌,调子是汉地的《诗经》,歌词却混着梵文和藏语。达瓦发现,她们纺的羊绒线正顺着歌声的节奏飘动,与汉地织工带来的靛草丝线缠绕在一起,在汇工阁的梁上织出片蓝绿色的天幕,像两只孔雀展开的尾羽。

深夜的汇工阁里,两盏灯仍在燃烧。文成公主对着血玉髓轻声说:“你看,她们没有忘记你。”红丝在玉内聚成个模糊的人影,像尺尊隔着时空点头。老玉匠正在修复那半块烧焦的铜片,用吐蕃的金箔填补裂痕,达瓦则在背面刻下新的字:“异乡的灯火,也能照亮回家的路。”

此时,阿罗撼从暗窖里取出最后一样东西——尺尊当年未完成的纱丽,上面只绣了半只孔雀。文成公主让汉地织工续上另一半,用靛草染出的孔雀蓝,与尼婆罗的孔雀绿完美衔接。当纱丽展开时,两盏灯的光芒透过织物,在墙上投出只完整的孔雀,尾羽扫过之处,工匠们的工具开始轻轻震颤,像在共鸣。

“这才是尺尊的计划。”文成公主望着墙上的孔雀,突然明白,“她不是要重建迦舍末罗,是要让每个异乡人,都能在别人的故乡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血玉髓里的红丝渐渐平息,在玉内凝成两只依偎的孔雀。老玉匠说,这是玉“记事”的最终形态——它记住了仇恨,更记住了和解。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