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网视(尼泊尔)
业内解读“一带一路”与“双循环”的内在关联
发布时间:2021-03-04 07:38

核心提示: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功润博士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深入推进“一带一路”的重要突破点,也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动力之源和可靠保障。

  “一带一路”倡议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无疑是当今中国倍受瞩目的两大战略关键词。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功润博士认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突破点,也是下一步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动力之源和可靠保障;二者将共同作为统筹中国中长期发展方向的战略布局。


  拒绝“内卷” “双循环”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

  在刘功润博士看来,国内、国际市场不是取舍问题,而是阶段性发展策略的权重问题。国内良性循环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发挥“中国制造+中国消费”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他认为,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搞“内卷化”,而是着力补齐短板,在新一轮的外向型经济中建立比较优势,提高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开放质量,以便更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自2013年以来,中国“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5月,中国政府先后与138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既惠及了沿线民生,也为当地相关产业积蓄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能力,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04万亿美元增加到1.34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4.4%;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合作区累计投资350亿美元。对内来说,“一带一路”建设规划把东、中、西部多数省份横向连成片、形成带,同时纵向连接主要沿海港口城市,并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使很多中西部城市及周边地区成为国际物流通道的节点,大大增强了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动力和对人才的吸引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整合资源优势规避地方同质化竞争

  刘功润博士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下,要注意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优化国内市场资源,促进国内与国际市场有效对接,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经济、新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地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红利。此前,部分省市在响应“一带一路”建设时出现了区域功能定位趋同、产业结构布局重叠的迹象。比如,陕西、河南和重庆争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福建、江苏、浙江和广东争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类似的同质化竞争亟需避免。

  刘功润博士指出,畅通内循环对有效整合国内市场提出了现实要求,需要统筹发挥沿海内陆各大市场优势,形成区域性竞争优势。具体来说,首先要发挥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龙头引领作用。其次,打造自贸试验区及其周边区域成为新一轮开放型经济高地,形成新时代制度型开放的规则引领区、压力测试区和国际对标区。再则,发挥各经济带的对外开放走廊作用,以犬齿交错的经济增长带贯通东中西、协调南北方,激活全国经济“一盘棋”。(杨子华)

南亚网视舞台音响灯光宣传片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南亚网络电视观点和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已获得点赞0
建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