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时深度】美国基础教育频遭诟病的背后
作为教育强国,美国的基础教育为何频遭诟病?它又为何仍能撑起美国顶尖的高等教育?媒体和学者对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进行了广泛探讨。
来源:环球时报2025-10-152546 -
加拿大一省长致信总理卡尼,呼吁取消对华电动汽车关税:“关税多存在一天,损害就加深一分”
基内夫在信中直言,加拿大的做法已经“引发了一场双线贸易战,对加拿大西部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影响”。
来源:环球时报2025-10-141055 -
财经观察:硅谷巨头瞄准AI硬件,对中企意味着什么?
行业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智造”已从产业链的低端进化为AI硬件的“技术共谋者”,未来美国科技企业可能更加离不开中国。
来源:环球时报2025-10-141492 -
国际金价缘何再创历史新高?暴涨后向上还是向下?
有消费者表示“后悔”,自己一直抱着观望心态,但没想到金价再度迅速走高。“一个长假过去,一克黄金就涨了38元。”
来源:环球时报2025-10-121533 -
【环时深度】台湾人对祖国的爱也是一样的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署《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割让给日本。
来源:环球时报2025-10-113003 -
NASA报告显示:地球正在“变暗”,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影响
在过去20年间,地球反射太阳光的能力明显下降,也就是通俗所说的“全球变暗”,可能将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来源:环球时报2025-10-102749 -
美媒:人工智能玩具风靡中国
深圳市玩具行业协会等最近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30年,AI玩具的全球市场规模将破千亿元人民币,增速几乎超过任何其他消费型AI领域。
来源:环球时报2025-10-92278 -
港媒:当中国工程师“遇到”美国会计师
他们的主要工具并非金融,而是实打实的港口、铁路、5G网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这一构想的宏大体现,创造了一个以北京为核心的新全球循环系统。
来源:环球时报2025-10-92901 -
“撤销中国间谍案”发酵,英国政府否认干预
英国皇家检察署(CPS)9月中旬宣布撤销对前议会研究员克里斯托弗·卡什与研究员克里斯托弗·贝里的涉华间谍指控,这起持续两年多的案件以“证据未达审判门槛”草草收场后仍在持续发酵。
来源:环球时报2025-10-91865 -
公共债务高企,“欧式福利主义的太阳正在落山”?
高福利制度被视为“欧洲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欧盟的支柱之一,然而因为政府债务高企等问题,有观点认为“欧式福利主义的太阳正在落山”。
来源:环球时报2025-10-91549 -
特殊材料助力脱碳、为量子技术辟新路、发现免疫系统“密码”,诺贝尔自然科学三大奖出炉
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表示,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所揭示的成果,将为下一代量子技术的发展开辟道路,包括量子密码学、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传感器等前沿领域。
来源:环球时报2025-10-91547 -
量子技术还在攻坚期,诺奖为何要“提前认可”?
“提前认可”的勇气,本质上是对人类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信任,是为那些仍在黑暗中摸索火种的人,点亮一盏守望的灯。
来源:科技日报2025-10-91433 -
全球媒体聚焦|外媒关注中国电动汽车强劲且高质量“出海”
根据研究机构Dataforce发布的数据,今年8月,中国汽车在欧洲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中的份额达到创纪录的9.8%。
来源:中新网2025-10-71993 -
已震荡供应格局,将造成药物短缺,美国药物关税令各方不安
新的关税举措虽然豁免了在美设厂企业,且“放过”仿制药,但仍引发供应链剧烈震荡:欧洲制药巨头强烈抗议,印度药企则未雨绸缪,美国本土药价恐进一步攀升。
来源:环球时报2025-10-51425 -
吸引青年科技人才 引发外媒浓厚兴趣——中国K字签证生效
10月1日,中国一项新的签证政策——K字签证将正式施行。外媒认为,这项为外国青年科技人才新增的签证类别是中国吸引全球人才行动的一部分。
来源:环球时报2025-10-32528 -
欧洲环境署报告:欧洲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尤其是自然环境仍在遭受退化、过度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威胁,这种趋势将对欧洲的经济繁荣、安全和居民生活质量带来重大风险。
来源:环球时报2025-10-31043 -
巴媒:中国“海绵城市”理念,巴基斯坦可学习三个经验
海绵城市提供了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一系列基于自然的低技术干预措施,能在雨水降落的地方对其进行留存、净化和再利用。
来源:环球时报2025-9-302721 -
189名专家名单 核战略敏感数据 伊朗为何此时披露以色列核信息
伊朗外交部副部长表示,如果安理会恢复对伊制裁,作为首个举措,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之间的开罗协议将会终止。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9-262134 -
“北溪”管道爆炸事件发生三年 西方国家为何集体沉默?
这显然是一次合作行动,至少是盟国情报机构之间的某种默契,因此,此次事件是对整个西方国家的拷问。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9-261267 -
收获季,中国订单至今为零,美国豆农感受痛苦
美国农民表示,在贸易战、移民政策、通货膨胀和高利率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他们呼吁美国政府尽快结束与中国的贸易战。
来源:环球时报2025-9-231294 -
美《华盛顿邮报》刊文:美国大学课堂成“文化战场”
“曾几何时,大学被称作学生自由发展的殿堂,”布莱特在采访中表示,“昔日殿堂如今却沦为政治倾轧和文化战争的前线。”
来源:环球时报2025-9-23750 -
印度前外交官:与中国打交道,应优先考虑合作而非冲突
与中国建立可持续关系的关键要素之一,是采取更具适应性且务实的策略,这种策略基于文化亲善的外交,而非官僚协议。
来源:环球时报2025-9-201400 -
美媒:中国年轻人成巨大消费力量
在中国,推动消费市场的是年轻人,这是中美两国消费者的关键区别之一。约4亿人的庞大规模,让中国年轻人成为一支巨大的消费力量。
来源:环球时报2025-9-201186 -
美联储降息,影响几何?“点阵图”预计年内或再降息两次
欧洲泛欧斯托克600指数上升0.67%,日本基准日经225指数上涨 1.15%,亚太其他市场涨跌互现。
来源:环球时报2025-9-191324 -
美国下调日本汽车关税,韩国企业焦虑
美国对日本汽车的进口关税自16日起由27.5%降至15%,缓解了日本所受到的冲击,但对韩国汽车仍维持25%税率,令韩国产业界愈发焦虑。
来源:环球时报2025-9-18927 -
尼泊尔Z世代运动:从数字愤怒到街头革命的分析
尼泊尔“Z世代”(出生于1997年至2012年之间)的抗议运动于2025年9月8日在加德满都及其他城市爆发,将网络异议转化为大规模街头行动。
来源:尼泊尔新闻网2025-9-1117870 -
【环时深度】人才纪录片热播,让韩国反思“学医痴迷”
呼吁韩国为理工科人才提供更多支持、为营造更看重理工科人才的社会氛围作出努力,否则韩国将“丧失科技创新的根基”。
来源:环球时报2025-9-83106 -
英媒:国产机器人助力中国全球出口激增
中国国产机器人制造商正在推动一波低成本自动化浪潮,帮助国内工厂以更低价格批量生产更多商品,从而提升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即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亦不例外。
来源:环球时报2025-9-33653 -
【环时深度】“AI外交时代”来临,多国忙着布局
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改变,还开始进入外交领域,“AI外交”由此成为一个新兴词汇。
来源:环球时报2025-9-32801 -
难题重重!美国月球核反应堆计划遭遇“拦路虎”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代理局长肖恩·达菲不久前宣布,将在2030年前将100千瓦级核反应堆部署在月球表面,从而“确保美国在载人登月领域的领先地位”。
2025-9-23751 -
佩通坦被解职 新总理人选浮出 一文了解泰国政坛新动向
泰国宪法法院8月29日裁定,被暂停总理职务的佩通坦在与柬埔寨参议院主席洪森通话事件中的有关做法违反宪法相关规定,解除其总理职务。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8-304933 -
俄媒:掌握汉语正成为强大的竞争优势
在利于职业发展的语言排行榜中,29%的俄罗斯人选择了英语,27%的人认为汉语更重要。50%的受访者认为,5年后汉语的需求量将与英语相同。
来源:环球时报2025-8-293372 -
财经观察:从“新物种”到“必备品”,智能眼镜卡在哪?
在全球科技产业寻求下一代个人智能终端的浪潮下,智能眼镜正逐渐从展厅中的概念品变成触手可及的大众消费品。
来源:环球时报2025-8-273027 -
巴西媒体:中国如何让机器人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
机器人曾经被视为对就业的威胁,如今在各个领域正成为人类的好帮手,它们协助工作、提供护理、完成家务,甚至参与体育活动。
来源:环球时报2025-8-212132 -
国际观察丨美芯片企业出口业务被政府“勒索”的背后
以出口许可相挟,逼迫企业“上贡”。在不少美国法律界和商界人士看来,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先例”,且“极不寻常”,甚至构成违宪。
来源:新华社2025-8-182344 -
什么一众欧洲领导人要陪泽连斯基赴美谈判?英媒解析:怕重演“白宫冲突”
为什么一众欧洲领导人要陪泽连斯基赴美谈判?天空新闻网分析称,此举可能是为避免重蹈今年2月“白宫冲突”的覆辙。
来源:环球时报2025-8-182667 -
人工智能专家从中国归来震惊:美国电网如此薄弱,竞赛可能已经结束
在美国,激增的AI需求正与脆弱的电网冲突,这种极端瓶颈如高盛所警告,可能严重阻碍该行业发展。但马说在中国这被认为是“已解决的问题”。
来源:环球时报2025-8-164784 -
“普特会”谈近3小时 “大阵仗”有玄机
双方此前发布的消息显示,特朗普与普京将先在翻译陪同下进行一对一会晤。但会晤开始前,美国白宫通知媒体,这一小范围会晤形式变为“三对三”。
来源:新华社2025-8-162687 -
每5个月增加1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危机为什么恶性循环?
多家美国媒体发文表示,这意味着美国财政负担正快速增长。由于纳税人成本压力不断增加,美国国债将走向恶性循环。
来源:环球时报2025-8-142309 -
财经观察:大批巴西咖啡或将来华,中国商家准备好了吗?
巴西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生产国,约占世界产量的1/3。伴随着更多巴西咖啡豆进入中国市场,全球咖啡产业格局将面临怎样的重构?
来源:环球时报2025-8-123681

今日推荐
-
“鸡排哥”爆火的背后2025-10-6
-
【环时深度】台湾人对祖国的爱也是一样的2025-10-11
-
加媒:中国将成科学领域首屈一指的国家2025-9-28
-
港媒:当中国工程师“遇到”美国会计师2025-10-9
-
58年来叙利亚政权领导人首次亮相联合国,沙拉何许人也?2025-9-29
-
乐被高级将领围绕,不顾国内种种担忧,特朗普确认出席美军“罕见”会议2025-9-30
-
俄媒:俄罗斯人在饶河找到极好放松方法2025-10-9
-
印媒:量子力学正处于关键转折点2025-10-10
-
NASA报告显示:地球正在“变暗”,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影响2025-10-10
-
全球瞭望|桥水基金创始人:美国债务状况“非常危险”2025-10-11